top of page

Dream a little dream of Unions

【2025.05.28 針對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請辭 工會聲明】

  • 作家相片: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
   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
  • 7月15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醫界匿名連署
醫界匿名連署

婦產科醫學會陳思原理事長的性騷事件受各界關注,在組織高層迴避、沉默不作為之下,歷經醫師群體匿名串聯、立委接力質詢、公民團體與關心性平議題的社群聲援,昨日(5/27),陳理事長終於鬆口請辭。這場由下而上的倡議,是台灣醫界極為可貴的一場自省與集體行動。


醫界向來封閉保守,資深醫師長期掌握學會資源、醫院要職與專科醫師資格審查權力。在此般權勢結構下,許多人即使心有不滿,也難以賭上職涯出面表態。工會因此發起串連行動,讓身處科層體制中的資淺醫師匿名表達立場,以手舉牌和文字向學會表達不滿。內部力量結合外界監督,讓該人作出退位的合理情勢判斷,是一大推進。


但是,這則非正式的請辭聲明對工會而言,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。


喜的是,即便一週以前,陳理事長仍在專科群組內指控揭露者「造謠抹黑」,企圖以訟止謗、噤聲公共討論,新一代、中生代醫師仍以行動宣示守護專業倫理與社會信任,不問輩份或派系,拒絕成為幫兇。不論是住院醫師、醫學中心教授,甚至是學會理事長,只要違反專業倫理、甚至涉犯法律,都應受到檢視與追責。醫師群體要清楚地向社會表達,我們不會包庇傷害病人與同仁的行為,不該再有「醫醫相護」的文化。


憂的是,陳思原醫師的「請辭」和「歉意」是針對造成社會紛擾表達遺憾,並未正視自身加害行為,遑論承認錯誤。當初面對受害者的沉痛指控時,該人選擇發出聲明反控霸凌,將此事件定調為「鬥爭」,在其一度公開的聲明貼文和專科群組中,許多資深醫師仍留言聲援,強調其輩分和醫學貢獻,將血淚控訴視為抹黑。事實上,該人無論是辭去臺大醫院的醫師職位、台灣大學的教師職位,還是醫學會理事長,第一時間皆非來自組織內部動力。


這並非單一個人的「風波」,而是反映整個體制護短、滋養惡行。


早在2023年,《性別平等工作法》修法完成,衛福部亦承諾按照附帶決議提出改進醫療職場性騷擾防治措施,至今並無具體成效。此事件後,衛福部也曾對學會道德喊話,卻將管理責任推給內政部;學會核心成員始終以拖待變,回應請辭行徑時才被動表示改選需要「與主管機關討論」。上樑不正下樑歪,期待風波自動平息,是再熟悉不過的醫界文化。


不僅是醫界,許多組織皆由會員代表票選幹部,可以想見經營團體規模愈龐大,免不了搭便車與袖手旁觀者。但為了效率集中權力,一旦出事,又缺乏監督與制衡機制,有心改革者難敵既有山頭與盤根錯節的代表網絡,自然動搖不了理監事,權力和資源把持只會更加僵固。


改革不會水到渠成,挑戰縱容爛事一再發生的組織文化,要靠團結。


陳思原醫師請辭理事長職位,但顯然沒有退出學會核心。醫師工會已於5/15正式函文婦產科醫學會與台大醫院,要求檢討專科醫師訓練與認證的倫理自律機制,距今已近半個月,仍未收到任何形式的回覆。我們的連署仍在繼續,目的不只是撤換一人,還要恢復社會對專業的信任、撼動對性別議題的輕忽態度。在看見制度修正的具體作為之前,我們會持續採取行動。


醫療性平道阻且長,更關乎組織的民主透明,包庇文化不只讓受害者寒心,更讓所有努力實踐性別平等的醫療人員陷入困境。工會重申,我們將持續監督此事件相關機構與主管機關,並持續協助醫療工作者爭取安全、友善的勞動環境,願此事件喚起眾人投入公共參與,並令醫界高層痛定思痛,成為體制改革的起點。


連署表單🔗https://forms.gle/ggAhXpdgDydDB9YL8

 
 
 

留言


醫師工會LOGO_白
  • White Facebook Icon
  • White Instagram Icon
台大醫院企業工會LOGO_白
  • White Facebook Icon
  • White Instagram Icon
成大醫院企業工會LOGO_白
  • White Facebook Icon
  • White Instagram Icon
bottom of page